《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以下展示关于《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内部资料注意保存试卷类型:A江门市 2025 年普通高中高一调研测试(一)语文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纵观费孝通的研究经历,他善于建立一些概念。赵旭东曾经概括了费孝通一生研究的关键字行、访、实、知、觉。这几个字,实际上讲明了费孝通认识中国社会的全过程。费孝通一生的社会调查,首先强调“行”。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作行行重行行,这本著作收录了费孝通在各个地方考察所写的报告。费孝通每访一地,就把考察所写的调查报告,全部都记录下来,所以叫“行行”。费孝通认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应该多出去看看,反复看,从他的十访江村五访瑶山可知他不是只去一次,而是反复跟踪观察。这个行,其实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的分辨力是极强的,所以只要走得多看

3、得多,知识积累也自然会增多。第二就是“访”。他除了行以外还要访,他不断地访问家庭,访问个人,访问工厂,不断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实地调查与访问。第三个就是“实”。费孝通一生追求实践,志在富民。所以他的研究与调查的应用性是非常明确的。费孝通做的不是纯理论研究,他一直做的是应用性研究,所以他前往美国丹佛领受应用人类学协会颁发的马林诺夫斯基奖的时候,演讲的题目就是“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费孝通丝毫不隐瞒他愿意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的研究目的。第 1 页/共 10 页(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四个关键词是“知”。从认识的角度来讲,我们通过行动、访问、实地考察,最终的目的是去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在整合完调查材料后,需

4、要形成一种概念,并用理论性的话语将其解释出来,所以知就是要通过实际调查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从其他人说的话中,看到话语背后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去分析它。费孝通之所以能够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为他不断地行与访,进行感知和分析。费孝通的很多概念到现在依然被广泛讨论与使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用好其实更加不易。最后一个关键词是“觉”,这是另外一个境界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何立言?实际是知识分子要做到,自己的精神产品是自身对所处文化的自觉的结果。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十分不易的,所以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

5、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自觉这个概念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产生具有极深渊源。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在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选自周大鸣认识中国:从费孝通的社会调查经历谈起)材料二: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

6、分。我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成熟之境还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二十四年(1935)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1936)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 Malinowski 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 Peasant Life inChina 一书,在二十七年(1938)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1939)出版。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