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x》,以下展示关于《永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永州市 2025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 史命题人:唐松元(东安一中) 孙霞丽(永州八中) 陈丽微(江华二中)审题人:杨国斌(永州市教科院)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2、合题目要求的。1. 管子曰:“商山铁褐,下有铁,取而鼓之,国之基。”“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籍盐铁之利以至富强。”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手工业的社会分工已经十分细密 B.盐铁官营政策获得诸侯国的认可C.技术进步为齐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2.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修屠王降汉后,西汉政权以其故地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武威,是汉武帝御封之名,意喻彰大汉王朝“武功军威”之意;张掖,意喻“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酒泉,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上述四郡名称
3、的意喻体现了汉朝A.兼顾政治威严与西域开发 B.践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对天山南北管理成效显著 D.稳定中原地区的政治智慧3. 魏晋南北朝经学传承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家学兴盛。这一时期不仅官学复兴,家族内部的儒学教育也是经学传承的重要力量,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传授贯穿于这个时代,世代好儒、累世习经的家族数量众多。这一现象A.保证了传统儒学的复兴 B.推动了“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C.导致了学术中心的南移
4、 D.加剧了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高三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4.图1为唐朝贞观年间的形势图。据图1可知A.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正式形成 B.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C.十道的划分导致地方割据出现 D.边疆形势随版图拓展日益紧张5.大观三年(1109年),御史中丞翁彦国上奏宋徽宗:“臣闻蒙赐之家,则必宛转计会,踏逐官屋,以空闲为名,或请酬价兑买百姓物业,实皆起遣居民大者亘坊巷,小者不下拆数十家,一时驱迫,扶老携幼,暴露怨咨,殊非盛世所宜有。”这反映了
5、A.赋税繁重加重城市居民生活负担 B.君主专制加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北宋经济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危机 D.国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6.黄宗羲在破邪论中批评“后世儒者”将“仁义”与“事功”分离,使得“仁义”沦为空谈,在面临政教危急时刻“力量不足以支持,听其陆沉鱼烂”。这表明A.儒学在明清思想转型的历史情境中自我更新B.明清之际是继先秦之后又一个思想争鸣时代C.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当时士人的追求7.表1为清政府宣统年间各省民间个人捐资办学情况统计表(捐资在千元以上):表1省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广东人数3819682
6、4金额(元)1705612194002498062045214724700省份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人数14103151金额(元)1100100001885215102552051400各省捐资情况表(资料来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高三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据表1可知,当时A.民众积极响应捐资助学 B.捐资主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C.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D.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捐资数额8.图2为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对婚姻纠纷的调解方式(实线部分意指具体排劝方式,虚线部分意指回转空间,当诉诸某一方式未果之时,也可寻求其他方式援助)。图2体现了A.社会的传统力量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B.婚姻自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风尚C.民国政府主导了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D.男女平等思想贯通于当地习惯法之中9.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一方面正面报道了苏联国家建设成就,为民众塑造了苏联强大的正义形象;另一方面反面报道日本国内动荡不安、矛盾积重难返的局势。这一做法旨在A.创新宣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