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pdf》,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十二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第 1 页/共 11页 2025 北京十二中高三(上)期末 生 物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在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基因突变 基因连锁

2、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A B C D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不同 B氧气透过线粒体内膜的方式与酵母菌排出乙醇的方式不同 C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D生长素由分泌部位顶芽运输到侧芽过程中,无需消耗能量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B胞吞与胞吐均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 D温度能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 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

3、宜条件下水平放置,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实验结果为组背地弯曲生长,组水平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B组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组胚芽鞘背地弯曲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D组属于对照组,组均属于实验组 第 2 页/共 11页 5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发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 0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 0 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 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实验过程中,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 D该种群的

4、 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和温度有关 6下图是在最适的温度和 pH条件下,人体内某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底物浓度为 a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B底物浓度为 b 时,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C底物浓度为 a 时,适当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D底物浓度为 b时,适当提高 pH值,反应速率会减慢 7蝗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较少(雌蝗虫 2N=24,雄蝗虫 2N=23),它由 X染色体数决定性别(雌性XX,雄性 XO)。现有一个进行正常分裂的蝗虫细胞,显微观察发现,含有 12条染色体,呈现 12种不同的形态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

5、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等位基因 B该细胞如果在体内完成分裂后可以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 DNA分子数之比为 1:1 D该细胞可能取自卵巢,也可能取自精巢 8(10 分)细胞膜等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必须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才能完成对细胞代谢的调节 B液泡中积累了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质中的氢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液泡内 D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二、非选择题 9(10 分)人类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并且分别由 B、b和 A、a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某家

6、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一个为伴性遗传病,回答以下相关问题。第 3 页/共 11页 (1)根据该遗传系谱图分析,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2)在遗传系谱图中 I3、2、3、7 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3)3与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_种基因型和_种表现型。(4)假设1 为甲病的携带者,1与2 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_(5)在3与4的后代个体中基因 b的频率为_。10(14 分)豆酱是大豆经过发醇制成的一种食品。某小组为了研究影响豆酱发酵效果的因素,将等量的a、b 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甲、乙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拌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醇,在 32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要好的多,说明该发酵菌是_。(2)如果在实验后,发现 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有同学认为“据此实验结果,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这位同学的判断依据是_。应怎样改进,请简述改进实验的基本思路_。(3)本实验前,需要对 a、b两菌种进行分离,可以采用_法来接种,培养后可以根据_的特征来判断 a、b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