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2025年河池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x》,以下展示关于《(二模)2025年河池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年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测试语 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05注意事项:1.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两千年的美育传统及先贤圣哲的理论告诉我们:美育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
2、道德情操,可以立德树人。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以各自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到了近现代,人们发现美育不仅有着强大而有力的教化作用,而且还能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那么,美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心灵里产生这样美好的变化?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正是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完善自我、改造世界,这种力量是无可估量的。真、善、美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其中美是真和善的极致。正像美学老人朱光潜所说:“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哲学和科学是真的范畴,“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美育之所以能
3、使人形成优美的道德情操就在于:善恶是一种客观的是非标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审美的眼光与能力却是内在的。当人的内心有了一种美丑尺度以后,他就会主动地拿这个尺度去衡量他周围的一切人与事,就能自觉地分辨出文野高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美的标准,弃恶从善,渐渐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美育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很多人以为应当归功于右脑的开发、肢体的灵活,等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大智大慧依靠的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健全,更主要的是靠一种悟性,一种领悟宇宙人生的能力。美育把审美的眼光和能力交给儿童,正是把悟性交给儿童。谁也不能否认,只要欣赏美、思考美、接近美、拥有美,人的想象力就会得
4、到滋养,想象力又会进一步滋养人的良知,人就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更好。无疑,美育会促使学生感情的成长,增加学生从感情上和思想上控制自我的能力。因此,美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审美的眼光和能力交给儿童,从而使他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大写的人。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摘编自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材料二: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火爆出圈,为各个领域带来新场景、新应用,“数字+美育”也成为热点话题。如何以数字之翼助力美育拓展新边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近年来持续思考着这一课题。艺术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的“术”,说明其有利用工具
5、或材料加以创造和表现的技艺属性,高三 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不同的物质载体和技艺方法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或门类,如绘画、 书法、 篆刻等。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艺术的“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一些艺术家放弃使用物质材料, 而是运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创造数字艺术及其展演和体验的全新形式,一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闻海,其独特的感染力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若将这些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作为全新美育资源,美育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丰富与拓展。美育与科技的融通, 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更是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以云展览、虚拟演出等激活中华上下五千年艺术资源, 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
6、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动态还原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学生观看画作时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 或许下一步只需佩戴VR眼镜, 便可与画中人物进行互动。 这种沉浸式体验, 无疑打开了走进历史和未来的新大门,让文化艺术之美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触达人心,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字技术带来美育新形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温润人心,更可惠及人人。教育部指导建设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小学智慧教育、智慧职教、智慧高教三大板块中均设立美育专题, 以美联通城乡、跨越山海;汇集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成果的“数字美术馆”,通过全方位高清呈现展厅及作品,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感受艺术魅力。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加,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实现美育浸润常态化。美育资源的丰富呼唤着美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面对海量数据资源和终身美育需求,教育者如何用好数字技术,让其成为美育的“助力”而非“阻力”?一方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