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2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标准答案)》,以下展示关于《连云港市202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标准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连云港市 2025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 史 2025.05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6页,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
2、须用 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题,每题 3 分,共计 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将都城立于夏王朝腹心地区,并将二里头都邑中的铸铜作坊迁来,用于铸造青铜礼器。商汤保留并沿用“夏社”告祭天神,举行代夏即天子位的大典。商朝的这些做法 A.意在垄断青铜铸造技术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区域 C.形成古代都城营建定制 D.体现了对夏文化的认同 2.西汉太守韩延寿想改易颍川郡风俗,担心百姓不听从,乃设宴款待郡中长老,与各位长老商定婚丧礼仪规范后由官吏颁行。由于长老认为礼仪可行,广大民众纷纷听令遵循。这反映了西汉 A.律令儒家化
3、的作用显现 B.政令传播借助民间力量 C.基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郡中长老投身乡约教化 3.东晋太元九年,孝武帝下诏兴复被罢遣近 30 年的国学,选拔“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尤以江东士族为重要对象。国学博士大都“崇儒抑俗”,排抑谢、桓、王诸高门士族。这表明 A.门阀士族专权局面打破 B.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教 C.东晋复兴国学巩固皇权 D.察举选官标准发生改变 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6 页)4.下列是辽金时期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辽金的科举实践 A.打破门第束缚 B.重视军事人才选拔 C.具有民族特色 D.缓和南北对峙局面 5.明成化十四年,江西商人方敏购买瓷器运到广州,与熟识的广东商人一起
4、到外洋货船交易,换回胡椒、乌木等货物,被官府查获。在处理此案时,广东按察副使张诰认为之前的律例都无法给出适当处罚,特别奏请出台新的处罚条例。这一条例后被推广到沿海各省。由此可知,当时 A.沿海私人贸易兴盛 B.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C.官府严控朝贡贸易 D.广州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6.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六年(1867 年)第二次完整地阅读了瀛寰志略,并在日记中道及原委:“盖久不看此书,近阅通商房公牍,各外洋国名茫不能知,故复一涉览耳。”这反映出 A.西学书籍的实用价值凸显 B.地方督抚忙于镇压太平军 C.西方技术受到洋务派推崇 D.晚清官员对西学高度赞许 7.表 1 为某一时期英、美、日三
5、国在进出中国港口商船总吨位的占比情况(%)。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表 1 年份 卢比 国家 英国 日 本 美国 35.8 27.9 1.9 35.6 31.9 1.7 36.5 32.0 1.8 32.8 32.5 2.9 26.7 39.4 4.0 A.18561860年 B.18681872年 C.18911895 年 D.19141918年 8.1933 年 3 月 1 日,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发布训令,要求地方政府借出各地群众节省的粮食,供给红军。群众借谷后,可以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印发的借谷票为凭证抵纳下半年的土地税,抵税有余的可到区政府领取现款。中央苏区的借谷体现了 A.推行税制改
6、革减轻农民负担 B.通过战时财政支援土地革命 C.控制战略物资应对法币贬值 D.开展减租减息促进农业生产 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9.图 1 为 1956 年的宣传画让我再看她一眼,描绘了一群农村社员进城参观工厂的场景。该面意在宣传 A.公社社员大力支援城市工业化建设 B.广大城乡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社会主义改造中工农联盟的互助精神 D.大跃进运动下工农业生产的狂热氛围 10.1983 年中央外事小组会议提出,要适当调整对美、对苏政策。对美不再讲“战略关系”。对长期处于僵冷的中苏关系适当加温,但步子要稳妥不能转弯太快,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睦邻关系”。同时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加强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作。据此可知,此时 A.对外开放的领域拓展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显著 C.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 D.美苏关系缓和推动外交转型 11.在罗马帝国西部,许多行省拥有自己的书店。高卢、里昂、维也纳等地的书店出售的都是最新的希腊、拉丁文学作品。这一现象说明 A.希腊化时代的思想繁荣 B.书籍推动罗马文化传播 C.罗马成为东西方文化桥梁 D.腓尼基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