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滁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x》,以下展示关于《2025届安徽省滁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年滁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

2、地对比鲜明。据此可知,当时( )A.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B. 生产力发展推动私有制开始产生C. 大型水利工程兴修水平相对较高D. 王朝国家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有大型水利工程,且贵族与普通民众随葬品差异巨大,反映出当时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等国家特征,说明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A项正确;材料中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不是私有制开始出现的时间,排除B项;没有与其他同期或不同时期的工程对比,不能得出“兴修水平相对较高”的结论,排除C项;良渚文化时期还未形成王朝国

3、家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是在秦朝才正式确立的,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户口统计示意图。这一数据变化( )A. 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B. 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C. 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D. 源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频发【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可知,口数从东汉的56486856到三国时期的7672881,人口数明显下降,这是庄园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人口被大量的隐匿,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会增加北方地区的人口,无法导致整个三国

4、时期人口急剧下降,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材料所述数据的变化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3. 云梦秦简记载:“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惊吓),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唐律疏议记载:“礼云:九十曰耄,七岁曰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这些记载( )A. 实行罪罚相当原则B. 严惩未成年人犯罪C. 体现明德慎罚思想D. 遵循尊卑亲疏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5、:秦和唐(中国)。据材料可知,两则法律条文均体现了儒家 “明德慎罚” 的理念,通过对特定群体(老幼)的宽免,将道德教化置于法律之上,C项正确;罪罚相当强调刑罚与罪行轻重匹配,但题干案例中对未成年人和老人的处理是 直接减免刑罚,而非基于罪行轻重的量刑调整,排除A项;案例明确对未成年人免罚,与 “严惩” 矛盾,排除B项;尊卑亲疏侧重身份差异,但题干案例基于年龄而非身份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4. 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皆是以一地之名作为全国的国号,这是武力征服观念的体现。至蒙古族建立元朝,其国号源自儒家六经之首易经,而六经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表明元朝( )A. 理学成为官

6、方哲学B. 大一统观念的重大转向C. 民族歧视逐渐淡化D. 政权封建化的程度较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描述,元朝的国号源自儒家六经之首易经,而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表明元朝在国号的选择上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吸收,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观念,这说明此时的大一统更注重文化的认同而非疆域的征服,体现了大一统观念的重大转向,B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元朝的民族关系,且元朝时期实行四等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元朝与其他时期封建化水平的比较,不能得出政权封建化的程度较高,排除D项。故选B项。5. 京察制度是明朝创制的定期考察南、北两京官员的政治制度。对官员的监督考察是维持政治有效运行、促进国家发展、保障人民安居的有效手段。关于京察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 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