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摸)历史试题 含解析x》,以下展示关于《202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摸)历史试题 含解析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贵阳市2025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一)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用2B铅笔将客观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黑色水性笔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饰品大量用于高规格墓葬。有较大的玛瑙珠、玉璜组成的配饰等非实用物品;以超出装饰需要数量的饰品佩戴或摆放在死者身体的肩、头、脚等部位。这说明( )A. 国家特征已具备B. 先民信奉“以玉为美”C. 阶级差异的扩大D. 神权与王权逐渐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

2、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饰品大量用于高规格墓葬,且有非实用且超出装饰需要的饰品佩戴或摆放在死者身体多部位,这说明当时社会对于墓葬的规格和陪葬品有明确的区分和等级划分,反映了阶级差异的扩大,C项正确;一般认为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新石器时代晚期还未形成国家,排除A项;先民信奉“以玉为美”只是表面现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两者“逐渐结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 西周时,民、徒、萌等都是对奴隶的称呼。春秋早期,中下层贵族“分地薄敛,农民

3、归之”,将土地租给逃亡的奴隶、平民耕种,“民”“徒”有了新的含义;原属贱职的官府工匠头人匠丽氏、匠庆氏分别在晋、鲁参与了国家大事。这些变化( )A. 是生产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B. 促进区域集权国家形成C. 强化了井田制下的依附关系D. 加速了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春秋时期出现铁器牛耕,显著提升农业效率,推动土地开发需求增加,中下层贵族通过“分地薄敛”吸引劳动力,将逃亡奴隶改造为依附农民,本质上是生产力进步引发生产关系调整的直接体现,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贵族阶层内部调整,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

4、控制管理,无法体现“集权”,排除B项;井田制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而“分地薄敛”实为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田出租,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化萌芽,依附关系虽存续,但性质已转向封建租佃制,排除C项;春秋时期,商业因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和货币使用而繁荣,且材料未提及商业衰退迹象,排除D项。故选A项。3. 下表是史书中西晋、南朝宋、隋江南地区户口数情况。据此可推知,隋初( )出处统计范围户数晋书地理志吴郡 吴兴 宣城 新安 东阳 会稽 临海 鄱阳143600户宋书州郡志吴郡 吴兴 宣城 新安 东阳 会稽 临海 鄱阳 永嘉207578户隋书地理志吴郡 吴兴 宣城 新安 东阳 会稽 临海 鄱阳 永嘉12796

5、3户A. 人口大量向外迁徙B. 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C. 社会经济极为凋敝D. 户口登记可能存在隐漏【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初(中国)。据材料中西晋、南朝宋和隋初江南地区的户数数据,南朝宋相较西晋户数增多,而隋初户数却大幅减少,结合所学,隋初国家趋于统一,经济也在恢复发展,人口不应大幅下降,可知户口登记可能存在隐漏,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人口大量向外迁徙,且隋初统一后局势渐稳,无大规模外迁动力,排除A项;材料数据变化显示隋初户数大幅减少,不能体现人口增长缓慢,排除B项;隋初推行系列改革,经济在恢复发展,并非极为凋敝,排除

6、C项。故选D项。4. 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辽国,以蕃人自居,怀自卑之心学习“中国文化”。随着中原混乱,辽主频年出征企图入主“中国”。946年,辽主身着中国法服,起居均用中国礼仪,接受蕃汉大臣的朝贺,宣布大赦天下,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辽的这些举措( )A. 加速其封建化进程B. 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C. 消除民族间的隔阂D. 丰富了儒家礼治的内涵【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辽)。据材料可知,辽学习汉族先进的“中国文化”,采用中国礼仪制度,这有利于契丹族社会发展和封建化,A项正确;10世纪是辽宋西夏并立时期,国家不统一,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辽学习而非发展汉族的礼仪文化,并没有丰富儒家礼治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