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丽2021届高三月考卷2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丽2021届高三月考卷2答案,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炎德英才大联考雅丽2021届高三月考卷2答案的相关答案解析,获取方式(用百度搜索:趣找答案)即可
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欧盟委员会年3月发表的报告显示,即将加入欧盟的10个新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现有成员国均水的47%,新老成员国贫富差距十分悬殊。
B.焦裕禄一生之所以能做到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源于他不忘本色,奋发进取,虚心学,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C.适当搞一些排行榜,对于推介精品、引导时尚、繁荣文化市场,谁能说未必没有一定的好处呢?
D.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悯已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惟渊明则不然,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音。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观二人之诗,以意逆志,人岂难见?以是论贤不肖之实,亦何可欺也!
【小题2】文中的子厚是谁?请写出他的一篇作品。(2分)
                                                                           
【小题3】作者说“观二人之诗”可以“论贤不肖之实”,根据文意,说说二人之“贤”“不肖”的具体表现。(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
小题1: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小题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小题3:千古江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华莱士1823年生于布里斯特耳运河附近小城镇埃斯克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少年时就迷恋植物学方面的书,从18岁起便开始做植物标本。达尔文1831年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归来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写的《一个博物学家的航行日记》,是他爱读的一本书,正如华莱士给贝兹的信中写的那样,他喜欢这本书的一切内容:无论是叙述的内容也好,还是叙述本身的风格。他还阅读了《创造的痕迹》,物种起源问题使他感兴趣。在读了达尔文《航行日记》的描写,他强烈向往能亲自看看热带的大自然。他在累斯特学校任教师后,同另一个年轻教师亨利·贝兹一起于1848年乘帆船出发到巴西去,开始了从亚马逊河河口到里奥内格罗河汇流点的游览,并在一起工作了两年。他后来又去马来群岛度过了八年时光,走遍了全岛,对大自然进行了多年的考察,这为他后来很好地描写马来群岛的博物学提供了材料。
当华莱士还在马来群岛工作时,就同达尔文有过信件来往,这是由华莱士在1855年伦敦《博物学年鉴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叫作《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文章所涉及的问题非常接近达尔文当时也在进行研究的问题。华莱士试图解决物种是从哪里以及怎样产生的问题。华莱士根据自己当时已有的丰富的个人经验和文献史料(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达尔文的《航行日记》)得出结论:同种的大批动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或邻近的地方,也就是“相近性是同地理分布密切相连的”。他在古生物方面也得出结论:同一个地质时期或相邻的地质时期的生物,以及在同一个地区遇到的生物彼此非常接近。他把总的结论表述为下列不太清楚的规律:“每个物种的出现在地理上和年代上是同非常接近它的物种和先于它存在的物种的出现相一致的”。第二个结论说:“物种是按照先前的物种的结构形成的”。由此可见,华莱士很明显非常接近生物进化的思想。
关于论文的命运,华莱士曾在1856年10月从苏拉威西写信问过达尔文。使华莱士感到不快的是,报刊上对论文却毫无反映。达尔文给他写了一封非常亲切的回信,信中指出,他对华莱士在《年鉴》上发表的那篇论文,几乎每一个字都同意,并且补充说,他已经对怎样区别物种和变种的问题研究了20年,但是这个题目太大了,在信中不便详谈。1858年1月4日,华莱士给自己的朋友贝兹写信说:“我非常高兴收到达尔文的来信,他在信中写道,他对我那篇论文几乎每一个字都表示同意。他现在正准备他的关于物种和变种的巨著,他用20年的时间为这一巨著搜集了资料。既然他证明了自然界中在物种和变种起源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他就可以使我不再关心这些而把自己的假说写下去,或者可能使我得出另一个结论,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他的事实都将供我使用,我也可以对这些事实进行研究”。
正如华莱士自己所讲述的那样,1858年1月25日,他到达了安波那岛以北的一个小岛——特尔纳特岛,在这里,他患了严重的疟疾,在疟疾发作时,他无法工作,他考虑了各种问题,特别是他早已从事的物种起源问题。他此时想起了他在12年前读过的马尔萨斯的著作和马尔萨斯这样的想法:不幸、饥饿、疾病和战争妨碍着人的繁殖;他把这种解释用于动物。于是就明白了,动物中适应性好的就有活下去的可能,适应性不好的就要绝灭。他立刻感觉到,这种想法解决了物种起源问题和生物的适应问题。他把这种解释同博物学家拉马克的观点和《创造的痕迹》的解释加以比较之后,看到他的这种解释比其他那些解释更合乎情理。当天晚上,疟疾发作过以后,他把自己的思想大致写了出来,他还把它誊写了两个晚上;从而得到了《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类型的倾向》这篇论文。华莱士把它寄给达尔文,希望把“生存斗争”原则用于物种起源问题,这对达尔文和他本人来说,都是新鲜事。
毫无疑问,达尔文在他所有的信中,无论对于生存斗争原则,还是对于最适者保存下来的原则,都只字未提。而华莱士是在脱离达尔文的情况下独立得出这些原则的。但是,生存斗争原则在生物学著作中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因为德坎多尔、赖尔和其他人都谈到过它。物种自然绝灭也是赖尔创立的。可是,重要的是把这个原则运用于新物种的形成。只有相信在变种和物种间没有原则性差别,变种能够变成物种,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关于这一点,华莱士在第一篇论文中只字未提。而达尔文给予华莱士的正是这一思想,华莱士在给贝兹的信中提到的达尔文那封信里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华莱士在第一篇论文里论述的只是物种,而在第二篇论文里,就明确地论述到能够转变成更高级的个体的变种,从这一点来看就十分清楚。这种思想对我们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要是我们认为,不愿接受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遍相信物种只是在一定的狭小范围内才发生变异。可见,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华莱士完全脱离达尔文独立得出来的,这种看法必须在某种限度内说,因为关于物种和变种之间没有原则性差别的思想,则是达尔文提供给华莱士的。
(摘编自阿·德·涅克拉索夫(俄国)《达尔文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莱士少年时就很爱读达尔文的《一个博物学家的航行日记》,这使他对物种起源的问题很感兴趣,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达尔文是他的启蒙老师。
B.华莱士在1855年伦敦《博物学年鉴和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控制新物种出现的规律》,其中他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达尔文正在解决的问题。
C.达尔文在回复华莱士的信中说怎样区别物种和变种,这样的题目太大了,在信中不便详谈。这其实是他刻意找的托辞,回避谈论自己的理论观点。
D.华莱士在患了严重的疟疾之后,顿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他的这一思想是在脱离达尔文的情况下独立得出来的。

E.华莱士把“生存斗争”原则运用于新物种的形成,这是他独立创造的,但这种独立也是有限度的,因为许多博物学家都谈过生存斗争的原则。
小题2:华莱士是怎样研究得出“适者生存”的观点的?(6分)
小题3:“这种看法必须在某种限度内说”,指的是什么意思?(6分)
小题4:根据全文,探究生物界为何把生物进化论不命名为“华莱士进化论”,而命名为 “达尔文进化论”。(8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丽2021届高三月考卷2答案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