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试卷(含标准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2025年无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试卷(含标准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202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 文                   2025年5月4日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

2、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本试卷共9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阅读(72分)(一)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法的优美源自汉字的优美。中国书法经典碑帖,无一不是对历代社会审美取向和书者自我怡情的生动演绎。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即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中国书法亦讲究境界,它是自然之境、精神之境、艺术之境。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书法必是高境界的作品。清代

3、书家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鉴赏书法.在细察作品的字法、笔法、章法等外表形式的同时,更注重从整体上品味其意境,格调、神韵,特别是体悟生命之力量,以及丰富、真挚的情感和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讲,书法艺术就是个性风格与线条技巧的结合体。书之妙品,神采为上。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难乎其难。因为除了日复一日地习练之外,还需要广博的学识和修养。缺乏这方面的支撑,即使技巧娴熟,也很难如愿。古之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不是技巧与学养兼修的。这些看似溢于字外,其实却含于字中。由此,人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同一字体会演化出风格韵味、神采气质各不相同的书体。真正的书法精品是经得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因为其将优秀传统与

4、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将艺术美感与真情实感融合起来了。当然,我们主张继承传统,并非苛求照葫芦画瓢、复制古人的体貌样式,而是抓住本质、得其神韵,然后自成风格。我们讲求时代气息,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书法不仅要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沉淀。书法也可称之为书道,而道是书法的深刻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书法的另一种称谓。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自然”这个理念,其主要为了阐明“道”。他主张道法自然。而书法之道,也在于追求自然。书者自然天成,观者心旷神怡。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9 页)明代董其昌曰:“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我

5、们在书法创作中,不能仅重视线条、造型,因为这都是人为的,具有局限性,未能达到自然发挥的状态。如果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书法之道,为而立德。得道的审美就能表现出很高的境界。因为“道”代表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能遵循这个规律,就具备了“德”的品行。正如古人所云:有意于佳而衰,无意于佳乃佳。唐代书家虞世南认为,书法的好与不好,法度技法固然重要,而心境和立意更加重要。道生之,德蓄之。从而证明了立德、行道对于书法的重要意义。(摘编自李玉赋论中国书法的审美和神韵)材料二:参观当今书法展时,感觉满展厅的作品都是技法的堆砌而缺乏书家自身的精神内涵,因此有人称当今书法走进了“炫

6、技”时代。何谓“炫技”?主要是当下书法作者在创作时一味追求技法的丰富性,在笔力运用、笔锋转换、运笔速度及转折提按等运笔动作中追求精湛绝伦,在墨色、字形、章法甚至形式上也追求完美效果,这些丰富的技能是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硬件,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精湛的书法技能本身就是书法之美。但是,书法的核心内容不是技法而是书法家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技法只是表现书法核心内容的工具,工具越完善,其表现力越强,越能将书法的核心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家的思想与艺术境界可以简单理解为书法作品中的气质与格调,这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我国古代书法家的经典名作风格众多,不同书风其实体现了书法家的审美取向与内心境界。换句话说,书法家内心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品格才是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动力”,书法技能只是表达风格的“工具”或“手段”,因此,古代书法家在磨练书法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审美境界。当今展览的作品中很少有古代书作中的静气、文气、雅气、士气、书卷气而大多呈现出浮躁之气,这与当今书法过分“炫技”不无关联。追求书法技能的精妙绝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书法家一生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炫技”不是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运用精湛的技法表现艺术精神才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摘编自向彬展览中的“书法危机”)材料三:本书揭示了书法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书法,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