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x》,以下展示关于《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台州市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 文 2025. 01命题:陶永武(临海市回浦中学)蒋逸礼(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审题:陈青柳(玉环市教研中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随着当代社会与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目前也极容易受到两种极端思维的干扰。一个极端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应当抛弃的完全过时的教育主张;另一个极端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意味着教育要重新回到“美好”的旧时代(20世纪50-70年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走出这两个极端思维的误区,就必须对“教
2、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做出合乎新时代的合理诠释。(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中介地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真正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在生产过程之中和生产过程之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种“结合”形式相互支持才能得以完成。最重要的原因乃是现代生产劳动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当代和未来生产劳动的决定性因素。当代社会的劳动者已经不可能仅仅通过生产过程的参与去完全学习、掌握这一过程所必需的大量科技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来越紧密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未来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独立于生产过程的学校教育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终身教育将成为现实。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
3、相结合”的实践,就绝不可以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文化的学习看成是彼此排斥而非相互促进的关系。让学生放弃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科技知识的学习,简单强调参加过多体力劳动的旧思维,不仅违背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实质上更是对这一教育原则的严重背离。此外,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同时意味着劳动教育的中介地位。也就是说,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在性质与功能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学校的劳动教育不过是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育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去检验学习成果,得到实践锻炼,并为在未来真正投入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不同劳动过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做最好准备。如果
4、我们从语言的逻辑上分析,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表述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劳动”已经是“教育” (德、智、体、美)之外的事物,两者才需要“结合”。所以,尽管从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工作需要出发,教育方针上可以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非处于同一逻辑层次。劳动教育内含着价值观、科学技术、体力、美感等德、智、体、美教育的因素;德、智、体、美各育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脱离德智体美各育、孤立开展劳动教育只在有限的范围是有意义的。所谓劳动教育“进课堂”,应理解为劳动教育在价值观上走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全部课堂,而非过多强调在课表上
5、专列多少课时的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若我们承认,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等同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学工、学农” (体力劳动)教育,实质上是延续了过去对于劳动概念本就错误的理解,则今天我们再讲“教育与台州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1页 共8页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教育应该与什么样的“劳动”相结合,就成为一个有待讨论的严肃话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也许应当改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是因为“劳动”概念的当代形态不仅包括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劳动”早已不再是“生产劳动”那么简单。在当代社会, “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
6、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而在消费、休闲等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生产”环节的新劳动形态正在不断涌现。以上认识也可以推论到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方面标明劳动教育的核心或者本质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学习,而不应简单执着于某一项具体劳动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标明,当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等本身就带有更为本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甚至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劳动”的性质,至少是某种特殊的劳动形式。(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教育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一种历史发展的事实,其次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有真理性的现代教育的主张。就前者而言,无论是现代学校教育或者是现代生产本身,都必然带有“教育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