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pdf》,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2025年1月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断A.秦国官僚制度已经完备B.秦国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官制C.六国已经认可秦国统治D.六国严格遵行西周的宗法制度2.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春秋诗经尚书等儒

2、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凸显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B.司法官员推崇以德治国C.隆礼重法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3.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聚族而居,拥私兵,建坞堡。坞堡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此外,坞堡内“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依附农民需“输大半之赋”于豪强。由此可知,坞堡A.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B.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赋税和徭役C.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敦煌出土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地图及说明)是唐朝长官府的档案,其中驿路条记录了丝绸

3、之路在敦煌域内的19所驿站,如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等。该材料可以佐证唐朝A.西域都护府的建立B.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C.民间书信传递频繁D.敦煌域内基层治理的完善高二历史试卷第主页式共8页)5.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人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胡”主要是指陆上少数民族3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番”有外国、外族的意思,“洋”则代表来自海外。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6.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4、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城位于“中轴线”上,众多衙署分列两侧,都市格局展现出周礼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理想范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明清北京都城规划遵循了传统礼制明清北京城市规划中坊市界限分明北京中轴线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理念“中轴线”是北京独有的都城模式7.A.B.C.D.右图为1908年国人创作的漫画世界进步之比较。画面由远及近,欧美汽车风驰电掣,日本蒸汽机车满载而行,近处的独轮推车上,一人手持黄龙旗打瞌睡,而另一人正奋力推行。该漫画抨击了清政府的保守与落后体现了世界交通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实施D.旨在唤醒国人认清中西差距.A.B.C.8.中国共产

5、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这些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右图所反映的政权建设解读正确的是A.进行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B.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D.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W页)9.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认为,新中国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探索发展阶段,1979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为提质发展阶段。下列史事与“探索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有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大规模三线建设A.B.经济特区的逐步设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C.D.1

6、0.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影响其特色的因素有北京四合院江浙水乡吊脚楼福建土楼 贵州石板房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习俗A.B.C.D.11.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地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对该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文明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12.1620年,最早抵达北美殖民地的一批西欧移民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声称:“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并遵守和服从“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该公约A.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B.确定了人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C.标志着美国民族国家的形成D.体现了民主与自治的政治理念高二历史试卷 第3页(共8页)13.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的国际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国家利益”为基础,改变了以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作为政治实体交往的指导原则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