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模块检测题》,以下展示关于《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模块检测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模块检测题一、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易发生生态位分化现象,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的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数量时标记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

2、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辛普森指数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

3、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 )。A.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为:甲(2.50107 kJm2)、乙(13.30107 kJm2)、丙(10.80107 kJm2)、丁(0.28107 kJm2)、戊(250.00107 kJm2),则乙与丙一定是捕食关系B.增加物种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4、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植物之间的竞争强度将加剧D.人为因素导致生物交流的加强,使地理隔离不再是阻碍生物迁移、不同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因素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cm2a)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7.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

5、、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8.运用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选项,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9.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A.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C.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10.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11.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米2)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