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19高三月考卷,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19高三月考卷的相关答案解析,查看请添加QQ群:123456789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奥运会开幕在即,北京龙潭湖畔,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馆里,体育健儿备战正酣。
B.惊天的战鼓敲起来,大红绸带舞起来,热情的舞蹈跳起来,圣火的到来,使革命老区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C.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的“智造”也将惠及华夏甚至惠及全球,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眼光、魄力,并且抓住机遇。
D.郭德刚非常酷爱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表现出一种献身精神。
【题文】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着) |
B.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
D.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
2、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
3、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5、_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笔 墨 祭
余秋雨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下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融化的结果。已经汇聚、融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的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枚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书法艺术体现了美,但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不一定能反映出书法家的品性。
B.傅青主认为,赵孟頫的书法虽有甜媚之弊,却嶙嶙峋峋地有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C.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无法找出师承的痕迹,过于纯净,那么这幅墨迹显然是赝品。
D.中国文化,既想努力摆脱前人的规范,展现个性,又不能不模仿前人,接受遗产。
E.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3.文中提到的不能“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两位书法家是( )(3分)
A.赵孟頫 王羲之 B.王羲之 苏东坡
C.王羲之 卫夫人 D.赵孟頫 苏东坡
14.请根据文本信息,概括赵孟頫和王羲之这两位书法大家在书法艺术上的异同。(4分)
15.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可敬可叹”的?请简要说明。(4分)
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19高三月考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19高三月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