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炎德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试卷(五)理综答案

炎德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试卷(五)理综答案,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炎德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试卷(五)理综答案的相关答案解析,获取方式(用百度搜索:趣找答案)即可
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
下面有关作者的介绍,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仙,抚州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人。
B.王安石“少好读书”,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被毛泽东同志称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C.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改革政策,使国力有所加强。因遭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D.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一空一分,共8分)
①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②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③____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
④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⑤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⑥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⑦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⑧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已适应“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初的表述。
“积”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小题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惯。
B.“积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事物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也有可能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因来自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的奋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炎德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试卷(五)理综答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炎德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试卷(五)理综答案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