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1届高三月英语考试卷 七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1届高三月英语考试卷 七,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1届高三月英语考试卷 七的相关答案解析,查看请添加QQ群:123456789
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
下列词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轻佻(tiāo )  弱冠(guān)  压轴戏(zhòu)  安步当车(dāng)  
B.下载(zài)  歼灭(jiān)  涮羊肉(shuàn)  拾级而上(shè) 
C.巨擘(bò)  采撷(xié)  软着陆(zhuó)  呼天抢地(qiǎng)  
D.镌刻(juàn)  整饬(chì)  文绉绉(zōu)  半身不遂 (suí)

【题文】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省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已基本完善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
B.不仅“金砖五国”希望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更希望获得话语权,彻底改变不合理的金融贸易体系。
C.在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为移风易俗而逐步失去受众、市场和创作源泉。
D.真正的贵族并不是豪宅名车的代名词,良好的修养、优雅的举止,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家长送给孩子们真正的最好的礼物。

  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⑶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⑷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读文章,要善于抓“文眼”。“文眼”一般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上面选文的“文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为什么插入⑶段对写秋的诗文的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8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虞: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罪恶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虽:即使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认为

小题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小题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4分)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2分)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4分)
译文: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1届高三月英语考试卷 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1届高三月英语考试卷 七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