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5,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5的相关答案解析,获取方式(用百度搜索:趣找答案)即可
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宁移白首之心–宁愿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
B.酌贪泉而觉爽–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
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
D.宾主尽东南之美–(来赴这次宴会的)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
【题文】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小题1】填空。(3分)
诗人从视觉、嗅觉、 、 四个角度展示了大海的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
之情。
【小题2】在你看来,《海》一诗的形式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体现在哪个方面?请简要分析。(3分)
⑴《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号称“吴中四士”
的 。
⑵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⑶映阶碧草自春色, 。(《蜀相》)
⑷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⑸ ,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⑹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⑺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
⑻ 画船听雨眠。(《菩萨蛮》)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像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像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 ,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棱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 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选自《视野》2003年第10期)
小题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20年前的雨”的?表现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的何种感情?(4分)
小题2:从全文看,“我”对“雨”和“瓦”的关系有哪些认识?试分条陈述。(4分)
小题3:本文写对“雨与瓦”的回忆,为什么还要写“隔着雨帘,我看见了母亲”“正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的内容? 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本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很伤感,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受伤情绪。 |
B.作者引用聂鲁达的话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
C.“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其实两者都是受害者。 |
D.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极为真切,语言华美而柔软,比喻、拟人贴切而逼真。 |
E. 在本文中,作者并不仅限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浪漫枝节,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即要传达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