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8,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8的相关答案解析,获取方式(用百度搜索:趣找答案)即可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每组都相同的一项是
A.包庇/刚愎 斡旋/龌龊 反诘/攻讦 讳疾忌医/污秽
B.揶揄/拜谒 宽绰/啜泣 倔强/攫取 草菅人命/缄默
C.恣意/浸渍 倾轧/札记 召开/肇事 一丘之貉/上颌
D.蛰伏/贬谪 皓月/桎梏 轶事/游弋 瓜熟蒂落/缔造
【题文】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有所敬畏,知所进退。天地受到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良心,代表善的意志。无其德而行其礼,是欺天灭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帝王何尝没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敬畏之心让他们却步。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 , , ,最后决定放弃封禅。封禅,对于帝王而言 , ,有着可以想象的引力,但是很多帝王,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最后决定放弃, 。
①因此有着可以想象的引力 ②是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③或因大臣劝阻 ④或因水灾出现
⑤或因天象异常 ⑥是因为他们有敬畏之心
A.③⑤④①②⑥ | B.③⑤④②①⑥ | C.⑤③④①②⑥ | D.⑤③④②⑥① |
(1)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5)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6)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7)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 ,往而不来,非礼也。(《礼记》)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俗而来的墓祭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小题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
B.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祀扫墓、缅怀祖先而有肃穆悲伤的情感;又因踏青、游春活动而有了欢乐喜庆气氛。 |
C.清明节祭祖扫墓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孔子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
D.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汉沿袭此俗,在每月和每年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 |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 |
B.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直至唐德宗放假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 |
C.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
D.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清明节继承了两节的节俗内容,在明清两朝时由最初的一个单纯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 |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一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早在周代就有记载。《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
B.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奉汉武帝命令制订了《太初历》,两千多年基本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产生的,在他的忌日禁火、冷食。而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
D.纪念春秋时期人物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