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高三语文一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高三语文一,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收集整理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高三语文一的相关答案解析,获取方式(用百度搜索:趣找答案)即可
2021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
下面关于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
B.《论语》的“论”音lún,意思是编纂;《论语》是孔子根据自己生活经历写的一部记载自己言行的书。
C.《楚辞》是《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编者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楚辞体”又为“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
D.“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采诗制乐的官署,东晋以后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乐府诗集》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歌谣。

【题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小题1】一、二句叙写了风吹泥裂、叶落枝折的景象,表现了什么?这两句对本诗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蕴丰富,请简析。(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
(1)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
(3)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4)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内容上的虚假空洞和形式上的五彩铺陈——少真而溢美,是其作为“一代之文学”,既受讥遭贬于当时,又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探究汉大赋遭贬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语是一种朴素、简练、含蓄的艺术语言,意象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的这些特性必然和本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形式有着深刻的文化通约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与汉语的早期特点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学崇尚简约与重视锤炼都是在汉语早期的特殊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就有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炼字佳话。有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抒情短诗发达,而长篇叙事文学并不发达,尽管原因种种,但最内在、最根本的原因还应当归之为语言,是汉语贵简的特点在文学上的反映。简约含蓄是中国文学的主导倾向。汉赋家们的审美理想是以大为美,汉大赋追求的是极力地铺张渲染的“巨丽”之美,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悖反。
  汉大赋式微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崇尚朴素自然的“白贲”美思想密切相关。宗白华先生解释:“贲,本来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淡。”《易经?贲卦》提出了“白贲,无咎”的“贲饰”原则。王弼认为贲饰是“有咎”(有局限、有缺憾)的,贲饰要善于补过,最好是用“白贲”。究其实质,谈的都是为文的“本色美”问题,蕴含着先贤们以简约、淳朴、真实、自然为艺术创作至上的审美理想。到了唐宋,这一美学思想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映了反对“绮丽”(极贲),提倡“清真”(白贲)的审美理想。与这种美学相悖反,汉大赋作者为了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铺张扬厉、靡丽夸饰,使作品显得呆板。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简约和不加雕饰的“白贲”美的思想不仅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读者的阅读欣赏中。汉民族对简约之美在语言心理、鉴赏心理上有着充分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那些张扬铺排的东西。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看一部作品不应当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说什么”。他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是使作品得到不断解读、代代传承、愈读弥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而汉大赋,结构恢弘,描写夸张,极尽宣扬之能事,缺乏含蓄蕴藉之美。它零落于后世,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尽管间或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汉大赋的不再复兴已成为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于衍存、赵玉霞《从传统美学看汉大赋之式微》,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是一种朴素、简练、含蓄、意象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的艺术语言,汉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形式与之有着深刻的文化通约性。
B.中国传统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与汉语的早期特点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崇尚简约与重视锤炼。而作为“一代之文学”汉大赋却是个例外。
C.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探究汉大赋遭贬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如汉大赋追求的是极力地铺张渲染的“巨丽”之美。
D.“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炼字佳话,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抒情短诗发达,而长篇叙事文学并不发达的根本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白华先生认为,“贲”,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是绚烂又复归于淡,即追求无需多饰的返朴归真的“朴素美”。
B.王弼认为“贲饰”是有局限、有缺憾的,最好的弥补方法是用“白贲”。体现了传统美学崇尚简约、不加雕饰之美的特点。
C.纵观全文,汉大赋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是,汉大赋作者为了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铺张扬厉、靡丽夸饰。
D“本色美”以简约、淳朴、真实、自然为内涵,先贤们以之为艺术创作至上的审美理想。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极好的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对简约之美在语言心理、鉴赏心理上有着充分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那些张扬铺排的东西,也是汉大赋无法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B.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和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强调的文之极致是“白贲”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角度完全一致。
C.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是使作品得到不断解读、代代传承、愈读弥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D.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内容上的虚假空洞和形式上的五彩铺陈,零落衰竭于后世乃是文学史发展之必然,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高三语文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解析网 »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高三语文一

赞 (0)
分享到:更多 ()